繁体简体

民进党2008年——2013年历届“全代会”简介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主要政党      2014-08-11 15:16:21

2008年,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失利后,进入第二次在野时期。在此期间,民进党共召开三届、六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

一、2008年民进党第十三届第一次“全代会”

2008年7月20日召开的民进党第十三届第一次“全代会”,是在民进党下台,蔡英文接手党主席后召开的第一次“全代会”,主要围绕县市长选举、权力核心改组、党务改革等事务性议题展开,较少涉及统“独”、族群等意识形态问题。几乎全部党代表和历任党主席都出席了此次“全代会”,“大团结”气氛引人注目。

此次“全代会”主要有四个议题,一是讨论2009年底县市长、乡镇市长及本届“立委”补选提名,授权中执会征兆党员参选,县市议员提名尊重各县市党部。二是通过“廉政条例”修正案,廉政委员会位阶提升,具有调查权与处分权。三是通过一系列党务改革案,包括“中执会扩大参与”案,增列“直辖市长”为当然中常委,县市长为当然中执委,并互推1人为中常委;“终身党员制度案”,党员缴纳1万元新台币即可称为终身党员;依“立委”选区设置发展组织,2010年废除乡镇市党部等。四是选举中执委、中常委和中评会主委。

对于此次“全代会”,舆论认为,内部权力整合方面,民进党决策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呈现“派系共治,一派独大”的新特点,新潮流系重新拥有关键话语权;选举对策方面,民进党企图塑造“团结、改革、清廉、理性”的形象,以重整士气、扩大选民基础,争取下一步选战胜利,但重返执政之路依然面临严峻考验;政策论述方面,民进党虽仍强调“台湾主权独立”,但暂时搁置“法理台独”,对于两岸交流往来态度也更为务实,逐步朝“稳健台独”方向调整。

二、2009年民进党第十三届第二次“全代会”

2009年10月18日召开的民进党第十三届第二次“全代会”,议题多集中于党务,并专注于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同时,受到国际金融风暴和莫拉克台风的冲击,马英九的民意支持率有所下降,加之在云林“立委”补选中的胜利,民进党重新执政的信心有所增强。

此次“全代会”全力为选举造势。一是宣布竞选政见,民进党重拾旧招牌,将“绿色执政,品质保证——清廉、勤政、爱乡土”作为年底县市长选战的主轴,并提出“公平台湾、进步生活”的共同政见,坚持“团结胜选”的最高原则。二是展开辅选布局,初步形成“北英(蔡英文)南菊(陈菊)”的辅选局面,谢长廷、苏贞昌、吕秀莲、游锡堃等党内“天王”也倾巢出动,全力辅选。三是党籍“立委”黄伟哲等人提案建议“直辖市长”提名问题波澜再起。

主流舆论对民进党此次“全代会”并不认可,认为冥进党未能提出实质性政见,“全代会”沦为选举造势舞台,难以获得台湾选民信任。“直辖市长”提名风波更显现出民进党内山头林立的状况并未改变,党内团结难以维持,“团结无私”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

三、2010年民进党第十四届第一次“全代会”

2010年7月18日召开的民进党第十四届第一次“全代会”,以“光荣幸福新一代”为主轴,极力为民进党“五都”选举造势,同时还进行了权力核心改组,通过的提案相对较少。

此次“全代会”一是进行了中常委、中执委和中评委的改选,新系和苏系成为最大赢家,谢长廷以最高票当选中执委和中常委,吕秀莲仅当选中执委。二是借机为“五都”选举造势,谢长廷、吕秀莲、游锡堃及许信良等民进党大佬纷纷出席捧场,营造团结、胜选的氛围,蔡英文、苏贞昌、苏嘉全、赖清德、陈菊五位候选人也悉数到场、轮番演讲,“要让绿色执政的招牌永远雪亮”。三是通过邀请林义雄重返民进党、改进缴交党费程序等临时提案。

对于此次“全代会”,舆论认为,内部权力整合方面,民进党派系斗争复苏,党内“天王”、大佬卷土重来,蔡英文领导地位受到冲击,苏蔡两股势力之间的斗争更是趋于白热化,使得此次“全代会”“充满权谋味道”。选举对策方面,民进党“五都”整合问题仍未妥善解决,在“五都”选举提名中受挫的台南市长许添财、台南县长苏焕智、高雄县长杨秋兴不约而同地缺席“全代会”,显示因选举提名而产生的裂痕并未愈合。政策论述方面,民进党忙于权力争逐,并未拿出新的决议文或论述,路线调整举步维艰。尤其是蔡英文积极规划的“中间、理性”的“十年政纲”,并没有被拿出来讨论、表决、凸显民进党转型困境、对蔡的形象塑造也颇为不利。

四、2011年民进党第十四届第二次“全代会”

2011年9月24日召开的民进党第十四届第二次“全代会”,因蔡英文“总统”选举副手难产而一再推迟,地点也反复变动,最终确定与民进党25周年党庆晚会同日在台中举行。

此次“全代会”重头戏是为党内“总统”、“副总统”和“立委”参选人造势,蔡英文和苏嘉全首度同台,党内四大“天王”也率领各选区的“立委”参选人进场,营造团结气势。蔡英文致词时,批评马英九当局两岸政策导致台湾贫富差距扩大,宣示竞选口号Tai-wan Next,即要把台湾带往公平正义、共识团结的下一站。

 “全代会”召开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引发外界种种猜测,甚至有媒体认为这是蔡英文高开低走、选情吃紧的表现。

五、2012年民进党第十五届第一次“全代会”

2012年7月15日召开的民进党第十五届第一次“全代会”,是在2012年蔡英文“总统”选举失利、苏贞昌出任党主席后举办的首次“全代会”,权力核心大洗牌、派系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是其重要特点。

此次“全代会”一是进行了民进党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选,“新苏连”(新系、苏系和绿色友谊连线)获取过半席次,谢长廷和游锡堃亲上战场参选,在党中央中也占有位置,“扁系”、“独派”被排挤出去,“蔡系”则选择“走自己的路”,另立“地下党中央”。二是讨论修改《公职候选人提名条例》提案,意在将“全民调”的党内初选方式改为党员投票占4成、民调占6成的初选规则,但因不少党代表担心引发“人头党员”问题而被推迟至下次“全代会”表决。三是关于成立苏贞昌牵头“人道救扁小组”的提案暂被搁置。

对于此次“全代会”,舆论认为,内部权力整合方面,民进党各主要派系雨露均沾,进入“五强争霸”的“派系共治”时代,一方面减少了权力变更时的大震荡,另一方面更加依赖派系间的微妙制衡,团结局面较为脆弱。选举对策方面,“两个太阳”的暗斗加大党内整合难度,竞选提名规则之争是2014年选举提名隐患,对民进党选情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政策论述昂面,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仍然步履维艰,“全代会”在此成为派系权力斗争场所,各派系均未就此提出议案,这一局面无法满足岛内割接在会前对民进党路线调整的期待。

六、2013年民进党第十五届第二次“全代会”

2013年5月25日召开的民进党十五届二次“全代会”,党内公职初选提名规则时候修改成为唯一的重头戏。

此次“全代会”一是讨论公职人员党内提名制度,最终“初选提名中加入30%党员投票”的“半民调”调整方案未获支持,确定维持蔡英文时期的“全民调”方案。二是通过了修改党员选举资格的提案,将党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资格要求由入党满一年改成连续满两年,以解决积弊已久的人头党员及黑道入党问题。三是通过林佳龙提出的党章修正案,将各地农田水利会会长增列为当然党代表。四是宣布将其他提案交付民进党中执会讨论,其中包括会前外界关注的“台海人权决议文”案和关于建立党内两岸政策对话机制平台的“中国政策大辩论”提案。另外,“全代会”前一天,经民进党中常会认定,陈水扁当初是“自愿退党”,依党章规定,只要向地方党部重新申请即可,因此退回“恢复陈水扁党籍”提案。

对于此次“全代会”,舆论认为,内部权力整合方面,全民调提名机制通常被认为有利于人气领先的蔡英文,2016年“总统”候选人提名之争蔡暂居上风,同时此次“全代会”党内“天王”把特权力,青壮派和中生代的声音相当微弱,世代交替仍不容乐观。政策论述方面,民进党“全代会”花数小时讨论初选机制的技术性问题,却对涉及两岸的两个战略性议题只字不提,在2012年“总统”选举失利后党内外转型呼声高涨的时刻,如此局面凸显了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困境,被外界批评是“只想赢初选,不想大战略”。

纵观民进党这6次“全代会”,首先,党内各派系间的权力争夺和地盘划分成为最醒目的主题,占据了“全代会”的大部分时间,且党内“天王”、“大佬”不甘寂寞、各自圈地,中生代上位困难,世代交替步伐较为缓慢;其次,党内各项制度变更是又一重要内容,特别是苏贞昌、蔡英文“两个太阳”之争贯穿始终,突出表现在党内初选制度“全民调”、“半民调”之争上,最终蔡英文占据上风;最后,6次“全代会”均在路线转型上碌碌无为,相关提案被一再搁置,显示民进党内部保守力量仍较为强大,短期内大陆政策调整的可能性较低。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