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民进党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机制(上)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主要政党      2021-08-09 13:41:53

民进党的组织结构是由以党章为核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所设立的正式机构及其运作方式。民进党成立之初以国民党的组织结构为模仿对象,带有所谓“革命型”政党的烙印:如都属于刚性政党,都有明确的政治理念,都有一定的入党标准和程序,都有较为严格的党纪,并且都有层级分明的各级党部以及分工明确的各类专业工作部门。三十多年来,除党主席选举方式党部职能机构增减及党团与中央关系调整之外,民进党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机制基本没有改变。

一、权力中枢:中央党部

民进党中央党部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简称中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简称中常会)、中央评议委员会(简称中评会)党主席以及党务职能部门组成。中央党部是民进党的权力中枢和运作核心,决定党内重大事宜并负责党务系统运转。

(一)中执会与中常会

中执会是民进党全台党员代表大会的最高执行机关。民进党执政前,中央执行委员(简称中执委)完全由“全代会”选举产生,然后再由中执委选举产生全部中常委;民进党执政后,中执委产生方式经两次调整后一直延续,其中30名中执委、5名候补中执委由“全代会”选举产生,中执委互选产生10名中常委,任期二年,可连选连任,性别保障比例为1/4。除此之外,党主席为当然中执委和中常委,“立法院党团总召、干事长、书记长”及“直辖市长”为当然中执委和中常委,县市长为当然中执委并互推1人为中常委,任期依其职务调整。中执会职责是执行党员代表大会决议制订执行党政计划、编制预决算、议决重要人事案、督导地方党部及直属党部党务等。中执会至少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休会期间职权由中常会行使;中常会至少每周开会一次,均采合议制。对具有“派系共治”传统的民进党而言,中执委、中常委作为党的权力核心,历来是各派系竞逐的焦点,特别是中常委不但可每周“面圣”、“指点江山”,遇到党内争端也有话语权和建议权,是党内派系必争之地;中执委、中常委席次也因此成为观察民进党内派系格局的重要指标。

(二)中评会

中评会负责民进党内的纪律执行、监督等事务,包括监督中执会推行党务、党内规章及预算备查、党员及各级组织奖惩、解释党章及相关规定等。“全代会”选出11名中央评议委员(简称中评委)及3名候补中评委,性别保障比例同样为1/4,中评委互选1人为主委,任期均为二年,可连选连任。一般而言,中评委需要有相当资历,如履历为县市级或中央级组织执委、评委,县市以上行政首长,省市议员以上民意代表,法官、检察官或具律师、会计师资格。中评会因掌管执纪大权,是党内派系博弈的重要战场,中评委席次多寡更是派系实力的象征。尤其是中评会主委或是派系妥协的结果,如2018年由逐渐式微的“谢系”人马苏治芬担任;或是在合纵连横中由最强派系把持,如2020年由“新系”高雄市议员康裕成当选。

(三)党主席

民进党成立之初,党主席由中执委互选产生,且任期仅一年。1989年之后,扩大到由全体党代表从中常委中选出1人,任期延长为二年;主席出缺时,所余任期未满六个月,由中评会主委召集中执委从中常委中推选1人代理主席;所余任期超过六个月,应由党员代表投票补选。1997年第七届二次“全代会”通过,党主席由全体党员直选产生,为当然中执委和中常委,任期二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主席出缺时,所余任期未满一年由中执委互推1人代理,所余任期超过一年,应由党员投票补选。民进党执政后,为推行所谓的“党政同步”修改党章,规定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为民进党党员时,自其就任之日至其卸任之日为党主席;台湾地区领导人不出任党主席时,代理主席或新任主席的产生方式依原有规定。党主席对内综理全党事务、对外代表民进党,但民进党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因权力结构分散且采取合议制,党主席的权力相对有限,仅召集中执委、中常委的会议,与其他中执委、中常委一样,对党的决策也只有一票的权力,而无特殊的权力。民进党执政后,党主席由台湾地区领导人兼任、掌握执政大权,党内权力地位不断扩大,提名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及中央党部各机构的负责人,也不需要中执会或中常会同意即可任命。2016年以来民进党“全面执政”,党主席更成为分配政治资源、平衡各派系的枢纽。

(四)党务职能部门

自民进党成立以来,中央党部组织规程更改近40次,职能部门变动频繁但总体框架变化不大。党主席任命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至3人,任期与主席相同,秘书长承主席之命综理全党事务,副秘书长襄助秘书长处理党务工作。目前民进党中央党部机构共有17个单位,包括政策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秘书处组织推广部、社会运动部、新闻舆情部、青年发展部、妇女发展部、“客家事务部”、“国际事务部”、“中国事务部”、“原住民事务部”、媒体创意中心、网络社群中心、民意调查中心、“台湾民主学院”、会计室等,另有3位党主席特助和5位发言人。此外,民进党设“新境界文教基金会”作为智库单位,董事长一般由党主席兼任蔡英文主政以来尤其是2018年“九合一”选后,民进党中央党部职能部门主要以选举为中心作机动性调整。如从媒创中心拆分出网络社群中心,将网络经营作为选战抓手;将“中国事务部”改制为“战情及中国事务部”,在选举中配合炒作“抗中”议题;吸引“青年才俊”进入党务系统,以获取青年群体支持。

二、经营之基:地方党部与特种党部

地方党部和特种党部是民进党的基层组织,民进党成立后不久即将成立地方党部作为经营地方的重点工作,还模仿国民党在一些行业领域建立直属党中央的特种党部,以扩大组织影响力。

(一)地方党部

地方党部主要分为县市党部和乡镇市区党部,其中县市党部在民进党组织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依据“地方党部设立办法”,各县市党员人数达200人、离岛或偏远地区达100人,经中常会同意可筹设地方党部。县市党部以县市党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为执行机关,评议委员会为评议机关,县市党部主委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为当基层组然执行委员(执委),任期二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党员人数未达1000人的党部置执委8人,1000人以上未满200人的置执委10人,2000人以上未满3000人的置执委12人,3000人以上未满5000人的置执委14人,5000人以上的置执委16人,候补委员均置3人,皆由党员(代区党表)大会直接选出,但性别保障比例为1/4。党员人数未达1000人的党部,评议委员会置评议委员(评委)5人,1000人以上未满3000人的置评委7人,3000以上的置评委9人,候补委员均置2人,选举方式和性别比例与执委会相同;评委会采合议制并互推1人为召集人,任期均为二年,可连选连任。

县市党部是民进党经营地方的堡垒,在各类选举动员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近年来民进党县市党部出现两个值得关注的新变化:一是职权扩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未来县市长及“立委”选举的提名权,从而成为派系争夺的焦点。2020年县市党部主委选举各派系均积极卡位,“绿色友谊连线”和“海派”围绕台北市党部主委展开恶性竞争,一度引致党内震荡。二是向离岛扩张,民进党于2020年7月成立“连江县”党部,参选“立委”落败的李问担任党部主委,凸显民进党开始加快抢占离岛政治资源,蚕食国民党长期经营离岛的社会基础。

(二)特种党部

民进党党章规定,得设妇女、知识青年、“原住民”、产业海外或其他直属特种党部。据“海外党部组织规程”规划,海外党部以各洲为范围,划分方式为拉丁美洲、东北亚、东南亚、非洲、大洋洲、欧洲,连同现有的美西、美东、美南、加拿大党部,合计设立十个党部,海外党员超过100人的地区即可筹设党部。海外党部设执委9人,其中1人为主委,候补执委3人,评委5人并互推1人为召集人,候补评委2人,皆由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出,性别保障比例为1/4,执委会、评委会均采合议制。海外党部由主委任命执行长1人、副执行长1人,承主委之命及执行委员会之决议处理日常党务;另置行政组、组训组、活动组、宣传组、财务委员会、入党审查委员会等6个党务工作单位。各党部可视具体情况建立支党部,以发展海外基层组织。但民进党在欧洲、拉丁美洲、东北亚等地区党员人数较少且分布不均,故目前为止共有7个海外党部。海外党部对宣传民进党主张、配合蔡当局发展与所在国实质关系及参与国际组织等积极发声,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喉舌”角色。

此外,民进党还设有一个劳工直属特种党部。民进党成立时即将劳工作为重要群众基础,规定凡具有“劳动基准法”第二条规定并具备工会会员资格的劳工,可申请为劳工党员,劳工党员人数总额达300人可筹设劳工党部,达500人应设立党员代表大会。全体劳工党员选举1名主委,为当然执委,任期二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另置执委8人,候补执委3人,执委中至少有5人须曾任或现任各级工会理监事;置评委5人并互推1人为召集人,候补评议委员5人,评委中至少有3人须曾任或现任各级工会理监事;执委会、评委会皆由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出,性别保障比例为14,均采合议制度。劳工党部由主委任命执行长1人、副执行长1人,另置行政组、组训组、活动组、宣传组、财务委员会、入党审查委员会、选举对策工作小组、党政协调工作小组等8个党务工作单位。民进党劳工党部成立于黄信介任党主席时期,在上世纪90年代的全盛时期党员人数近2000人,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党员人数暴增,但劳工党员却不增反减少,一度引发裁撤劳工党部的争议。其原因在于民进党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劳工阶层已不再是组织发展和执政的主要依托,尤其是地方党部日益壮大并在选举中发挥重要作用,劳工党员也多被地方党部吸收。 

【摘自《台湾周刊》2021年第13期】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