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2015年台湾对外关系十件大事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历年回顾      2016-02-16 15:40:15

一、“双橡园升旗事件”美对台表达不满

2015年元旦,台湾当局驻美代表机构“台北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处”(简称“驻美代表处”),首度在曾是“中国民国”驻美“官邸”的“双橡园”举行所谓“元旦升旗典礼”,引起美方不满。马当局不仅打破了美台之间有关“只在室内挂旗,不允许在室外与其他公开场所挂旗”的默契,还让台“驻美军事代表团”军官着军装举行增勋仪式,并邀请近百人参加,且事后广发新闻稿与照片进行宣传,见他了美国政策“红线”,造成了美中关系的紧张,美国不得不出面澄清立场。美国务院等部门接连三次发表声明,称“升旗仪式违反了美台就非官方关系达成的长期理解,美国对此感到失望”、希望台湾当局“确保这类事情不再发生”,“美国完全坚持基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的一个中国政策”。该事件发生后,马英九当局紧急与美沟通,争取将对台美互信的冲击降至最低。

二、朱立伦赴新加坡和香港进行城市交流

3月6-10日,国民党主席、台新北市市长朱立伦赴新加坡、香港参访。此次是朱立伦接任国民党主席后的首次外访。朱赴新加坡主要是出席新加坡春季国际旅游展,期间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私下会面。朱立伦访问香港,主要是应亚太台商联合总会之邀,出席第十届“台港论坛”。朱在香港不仅推销新北市的观光,还与香港特首梁振英会面。在港期间,朱立伦明确表示国民党将延续“九二共识”的立场,继续推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内的一系列交流机制,并表示国民党主席参加“国共论坛”行之多年,“没什么好意外”。

三、马英九抛出“南海和平倡议”

继2012年8月提出“东海和平倡议”后,为应对南海不断升温的紧张局势,5月26日,马英九在出席“2015年世界国际法学会与美国国际法学会亚太研究论坛”开幕式时,又抛出“南海和平倡议”,提出了5点呼吁:一事相关各方应自我克制,为何南海区域和平稳定,避免采取任何升高紧张情势之单边措施;二是各方应尊重包括联合国宪章及联合国海洋法共约在内之相关国际法原则与精神,透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南海地区海、恐域航行及飞越自由与安全;三是将区域内各当事方纳入任何有助南海和平与繁荣的体制与措施,如协商建立海洋合作机制或订定行为规范;四是搁置主权争议,建立南海区域资源开发合作机制,全面规划、分区开发南海资源;五是就南海环境保护、环境研究、打击海上犯罪、人道援助与灾害救援等非传统安全议题建立协调及合作机制。

四、蔡英文访美阐述两岸政策

5月29至6月9日,民进党主席、2016年“总统”候选人蔡英文率团访问美国,先后走访了洛杉矶、芝加哥、华盛顿、纽约、休斯顿和旧金山等6个城市。蔡访美期间,收到美方高规格接待,首次进入白宫和国务院,与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麦艾文和美第一副国务卿布林肯会谈。蔡还拜会了美国贸易代表署副贸易代表霍丽曼和美国防部首席副助理国防部长马格莎曼。另外,蔡在美期间还与美共和党资深参议院麦凯恩等人会面,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演讲,并与侨界举行大型造势活动,蔡此行主要目的是展示亲美立场,减轻美对其两岸政策和上台执政的疑虑。蔡向《华尔街日报》投书称,“美国是我们最重要的战略伙伴”,未来将扩大与美国多面向的合作,并致力于建设“一个更稳定、一致且可持续的对中关系”。与此同时,蔡英文大力宣扬其“维持两岸现状”的政策,称“未来将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将在两岸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所累积的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五、马英九“过境”美国受礼遇

7月11-18日,马英九率团赴中美洲“邦交国”访问,往返途中“过境”美国波士顿和洛杉矶。此次是马英九人嫩第七次“过境”美国本土。马英九“过境”波士顿期间,收到美国高规格礼遇,不仅首次有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众议院接机,而且还重返母校哈佛大学参访,成为继李登辉之后第二位访问美国母校的“中华民国总统”。“过境”期间,马英九不仅与26位美众议院通电话或会面,创下历年来人数新高,还与美副国务卿通话,并参访了波士顿唐人街及“纽英伦中华公所”,在波士顿和洛杉矶举行盛大侨界活动。回程“过境”洛杉矶期间,马英九还参观了杨格航空博物馆,与抗战期间赴中国参战的“飞虎队”队员会面。马“过境”期间大力宣扬其两岸政策的正确性和取得的成绩,称“过去七年台湾‘活路外交’取得诸多具体成果的关键是两岸关系平顺”、“‘九二共识’是‘模糊的杰作’,两岸关系维持和平稳定,是台美关系取得建设性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