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社会对台湾谋求参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反应
蔡英文上台后,将美日等国作为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的重要外援,不断强调台湾参与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在蔡英文当局的大力游说下,美日等国不断以“民主”、“人权”等借口,声援台湾谋求参与国际刑警组织的活动,其主要做法包括:
(一)美国国会以立法方式公然支持台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
美国在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上长期扮演领头羊角色。2015年4 月,时任美国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拉塞尔(Daniel Russel)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强力支持也一直在协助台湾扩展国际空间....要使台湾活跃于适当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刑警组织”,“完全同意台湾对国际执法工作所做的正面贡献,也期待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是美国行政部门首次公开就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表态。随后,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共和党议员邵建隆( Matt Salmon)与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罗伊斯(Ed Royce)等多名跨党派议员联名提出H.R.1853号法案,要求美国总统提出协助台湾成为国际刑警组织观察员的策略,由美方替台湾提出正式申请,并积极敦促其他会员国支持与协助。该法案还要求美国总统在法案实施30天内向国会提交非机密进度报告。邵建隆称,在全球恐怖主义威胁高涨之际,“国际刑警组织缺少台湾的参与将是一个不必要的风险”。2015年11 月,美众议院以392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了该法案。
2016年3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加德纳(Cory Gardner)提出第2426号法案,支持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民主党首席议员卡登( Ben Cardin)担任共同提案人。与此前众议院的提案相比,参众两院版本基本一致,都要求美国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也都要求国际刑警组织华盛顿中心局代表美方要求国际刑警组织总部给予台湾观察员身份,并在此过程中积极争取其他会员国支持。两个版本仅有的差别在于:一是谁具体负责制定策略以协助台湾获得国际刑警组织观察员地位的问题。在众议院的版本中,该事项由美国总统负责,而在参议院的版本中,则由美国国务卿负责。二是法案签署后向国会提交非机密性报告的时限问题。根据众议院的版本,该时限为30天,而参议院版本为90天。2016年3月14日,美参议院以“一致同意”的方式通过了该法案。3月18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了第2426号法案。至此,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及相关会议、活动与机制成为美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政策行为。国际刑警组织也成为继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民航组织后,美国国会以立法方式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的第三个政府间国际组织。
此后,美国国会继续谋求以立法方式支持台湾参与包括国际刑警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2018年5月,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加德纳与民主党参议员马基( Edward J.Markey)等跨党派议员共同提出第2962号法案,即“2018年台湾国际参与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Act of 2018 ),称自2016年5月蔡英文执政以来,中国加大力度将台湾排除在国际组织之外,特别是2016 年阻止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大会,“支持台湾参与适当的国际组织是美国的政策,美国有义务尽一切所能强化台湾的国际地位”,“美国在国际组织的代表应利用美国的话语权和投票权为台湾发声,支持台湾参与”,“总统及其代表在所有与中国的双边交涉中,向中方提出台湾参与适当国际组织的问题”。该法案于2018年5月24日在美参议院获得通过。
(二)美高层及议员积极为台发声
除国会立法支持外,美涉台高层也公开支持台湾加入国际刑警组织,称“在不要求国家地位的国际组织中,台湾长期以来都是活跃成员和富有成效的贡献者”,宣称美国应对“盟友”承担广泛责任,“确保重要国际组织不会因为中国的打压而对美国的盟友视而不见”。
一是美涉台高层公开支持台湾加入国际刑警组织。除前美国国务院亚太助卿拉塞尔(Daniel Russel)外,前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 Forbes Kerry)、亚太事务副助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 )、经济暨商业首席副助卿唐伟康( Kurt Tong)等高层官员,都公开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国际组织。2018 年,国际刑警组织再度拒绝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大会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亚当斯(Katina Adams)称,“台湾是民主的成功案例,是值得信赖的伙伴”。美国支持台湾“在不要求以主权国家为参与资格的国际组织中成为会员;在须以主权国家才能成为会员的国际组织中,美国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包括国际民航组织、国际刑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超过六十个国际组织”。亚当斯还表示,“美国致力于支持台湾在应对全球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扩大自身己显着的贡献”。2018年10月17日,美国司法部发言人奥克斯曼(Nicole Navas 0xman)称,“美国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刑警组织”,“让台湾与国际刑警组织往来,并分享犯罪分子与可疑活动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区域和国际安全”。
二是美国会议员高调表态支持台湾。2016年5月,罗伊斯等12位众议员联名致函美国务卿克里(John Kery ),促其协助台湾将参与国际刑警组织的提案纳人该组织执委会议程。2016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85届国际刑警组织大会上,罗伊斯重申支持台湾成为观察员的立场,称“由于台湾无法快速分享和接受关于国际犯罪的最新信息,全球安全将被置于不必要的风险之中,每个人的安全将会透过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而得到改善”。2018年1月,曾参与推动“与台湾交往法”的众议员薛曼( Brad Sherman)表示,美国应提倡台湾参与包括国际刑警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6月,曾连署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法案的参议院军事委员会议员帕度( David Perdue)临时更改行程访台,表达“坚定支持台湾国际参与”的立场。
三是美国部分州议会通过“友台”决议案。2016年3月美国会通过2426号法案后,美国部分州议会也以出台决议案等方式,支持台湾扩大国际参与。2017年,美国罗德岛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等州议会先后通过决议案,支持台湾参与包括国际刑警组织、世界卫生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等。2018 年2月,新墨西哥州议会也通过决议案,不仅支持美国与台湾签署双边贸易协定,也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和国际刑警组织。5月,美国康涅迪克州议会通过决议案,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及国际刑警组织。
四是部分美重量级学者声援台湾。2015 年4月,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葛来仪( Bonnie Glaser)称,台湾加入国际刑警组织是一个对全球安全极为重要的做法,台湾必须能连上国际刑警组织的全球犯罪数据库,才能对出人台湾的可疑人士及时对比查核。2016年9月,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称,蔡英文已努力回应“九二共识”,“大陆为何在国际空间问题上继续施压”。2018年6月,曾协助台湾军政官员赴夏威夷进行军事交流的学者纽舍曼(Grant Newsham) 称,台湾正因中国施压而在国际上遭受孤立,美国政府应利用其影响力,将台湾带进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场合。
(三)部分亚欧国家媒体及议员为台湾发声为加大宣传攻势,台“驻外代表处”积极向所在国的媒体投书,宣扬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的“正当性”,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部分国家的友台议员也主动为台发声,敦促本国政府支持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
2016年11月,菲律宾多家全国性报纸陆续在重要版面大篇幅刊登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的推文,称“台湾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经贸中心,被国际刑警组织排除在外恐成防治国际犯罪的重大漏洞和各国治安的隐忧”。蒙古唯一英文日报UB Pal及主要新闻网站News Agency英文版首页刊登了《少了台湾的国际刑警组织并不完燃》(Interpolis not complete without Tawan’s participation)的文章,声称在台湾缺席的情形下,全球必将付出更多执法成本,呼吁相关各界替台湾发声,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2017年11月,日本《富土产经商情报》刊登台“驻日代表”谢长廷的投稿,称组织性犯罪正日益国际化,国际合作及信息共享不可或缺,台湾因政治理由未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恐将造成国际安全网的漏洞。2018年3月,日本《正论》月刊再度刊载谢长廷文章,称台湾因无法加人国际刑警组织而可能成为全球安全的盲点。2018年11月,意大利罗马第一大报刊《讯使报》(II Messaggero)刊登文章,称“为了落实国际刑警组织的成立宗旨,确保全世界所有警察机关互助合作,全球执法人员都应互相联系,台湾不应该被排除在外”。
此外,部分国家“亲台”议员也透过演讲、致函等方式为台发声。2016 年10月,比利时国会“友台小组”共同主席勒克斯( Peter Luykx )称,在国际恐怖主义等威胁加剧的情形下,支持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否则台湾将无法分享罪犯资讯,使全球安全变得更加脆弱。随后,多名欧洲议会及比利时议员均通过社群媒体附和。2017年9月,加拿大自由党众议员史葛洛( Judy Sgro )致函该国外交部长方慧兰( Chrystia Freeland),公开支持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2018年10月,日本自民党众议员古屋圭司赴台参加第二届“玉山论坛”时表示日本不会让台湾孤立无助,支持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11月,英国议会亲台团体“英台国会小组”发表声明,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国际刑警组织第87届全体大会。法国国民议会“友台小组”也发布新闻稿,呼吁国际刑警组织邀请台湾参与年度全体大会。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