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支持“台独”的政党团体——民主进步党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台独组织      2021-07-26 11:11:42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是一个台湾政党,简称民进党、DPP(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由党外运动各团体于1986年解除戒严与党禁前整合而成,乃台湾地区行“宪”以来第一个具真正意义的体制内反对党,也是继日治时代的台湾民众党后第二个实际参政的台湾政党,同时是台湾目前最大的本土派政党;于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至2008年间成为“执政党”,2008年大选下野后至今仍为最大在野党。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阵营,和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并列为台湾两大政治联盟。

1.发展历史

党外时期

1979年,美丽岛事件成为党外运动的高潮,施明德、黄信介、林义雄、吕秀莲、姚嘉文、陈菊等多人并因此而入狱服刑。

1980年代,党外实力逐渐整合,最终在1985年组成“党外后援会”,开始具备政党的雏形。1985年,党外后援会提名11人参选该年的台北市议员选举,结果全数当选。

1986年7月起,由党外人士组成的“建党十人小组”开始秘密进行组党事宜。

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与会的党外后援会,在台北圆山大饭店敦睦厅开会,对于筹组新党开始讨论。最后采用由谢长廷及尤清主张的“民主进步党”作为党名,正式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民进党创党后十人小组又增加八人,扩大成为“十八人建党工作小组”,11月10日,民进党在环亚大饭店五楼文化中心举行第一次全代会,由费希平担任大会主席,朱胜号担任司仪,开始逐条讨论由黄尔璇、尤清与傅正三人起草的党章与党纲,党章除保留第12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及第13条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其余完全照草案通过;党纲全文139条则采全案表决通过。晚上由党员代表以无记名连记法,选出黄尔璇等31位中央执行委员,再由中执委选出11位中央常务执行委员。11位中常委在元秾茶馆选举党主席,会中由曾担任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的江鹏坚击败党外大老费希平,当选首任党主席。

由于当时组织政党是国民党政权所不允许的,岛内外的焦点纷纷集中在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身上,后来蒋经国以“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环境也在变”而默许民进党的成立。在解严之前,国民党当局仍不愿承认民进党;而当时大部份受国民党控制的媒体,在新闻报道时都以“民X党”、“X进党”带过。

第一次在野时期

1986年,组党后的民进党参加第一次的“立法委员”选举与“国大代表”选举,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国民代表直选与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调整。初期的民进党虽视自己为台湾的“本土政党”,将国民党当局称为“外来政权”,但主要的政见还是争取民主自由,让被限制政治权利的台湾人民,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在此时,民进党主要通过发动街头游行等手段与国民党当局抗争,非支持者乃称民进党为“街头党”。民进党成立之初并未得到国民党的承认,但仍然于同年11月10日拒绝国民党的要求,如期举行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出江鹏坚为创党主席。民进党创党党纲中明定: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标举出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11月30日,发生因流亡海外的许信良返台所造成的“桃园中正机场事件”。

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解除报禁、党禁,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要求台湾地区领导人直选。在1989年的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其中县市长选举部分,民进党取得了台北县、宜兰县、新竹县、彰化县、高雄县及屏东县等席次。1992年,首届全面改选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达33%,获得51席。1993年县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达到44%,并拥有6席。

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立法委员陈水扁以“快乐、希望”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首次接受民意考验的中国国民党籍官派市长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台北市的选民,有相当数量是长久以来极力支持国民党的外省人族群,陈水扁能够当选首都市长,显示民进党已有对抗国民党的实力。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党主席后,积极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解除国际社会对民进党“执政”的疑虑。并对内主张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以化解长期的族群对立。在1995年12月14日施率领民进党重要干部邱义仁、林浊水与当时敌对的政党新党党揆,在“立法院”进行历史性的会晤,却遭党内基层支持者的误解并遭辱骂。而许信良针对两岸政策也提出“大胆西进”的主张,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着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党内主流意识。

1996年,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首次直接选举,民进党推选早期的独派宣导者彭明敏参选,但因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李登辉本身散发的魅力及对于本省籍选民的强大号召力,加上外在因素如1996中国导弹试射至台湾外海等举动而导致民进党惨败。党主席施明德辞去党主席职务以示为此次选举失败负责。但在地方上,民进党的势力依然强劲。

1997年,台湾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赢得了全台12个县市的“执政权”,首次超过中国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已占全台湾总人口的71.59%,民进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的选举路线于焉产生。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选举中,“施政”满意度高达七成,被外界甚为看好有机会连任的市长陈水扁,败给了国民党籍的马英九,失去了台北市的“执政权”。选后,民进党内四大派系进行了中国政策的公开电视辩论,最终“大胆西进”与“强本渐进”两条路线互相妥协,达成了“强本西进”的共识。

1999年,为因应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变,通过重要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台湾已是民主的“国家”,目前国号就是“中华民国”。并在随后推选落选的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与美丽岛事件参与人、时任桃园县县长的吕秀莲参选正副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战过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兴票案的发生使宋楚瑜的支持度大跌,在由邱义仁、张俊雄、吴乃仁为首的民进党竞选团队的操盘,加上陈水扁提出的新中间路线及李远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陈水扁,获得许多的中立选民支持,最后与宋楚瑜以2.5%差距胜选。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