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英文当局主政下,2018年台湾社会仍陷入蓝绿政党恶斗,经济停滞不前,民生困顿、社会改革争议不断,文教系统更趋“台独化”,多种矛盾叠加,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去蓝绿、重民生”成为岛内民意主流。虽然蔡当局否认“九二共识”、大肆推行“去中国化”,但两岸民间交流仍克难前行,继续平稳发展。
一、社会经济民生凋敝、问题重重
(一)低薪高价、“青贫族”现象凸显。近年台湾陷入成长乏力的“闷经济”,实质薪资倒退,物价、房价连续高涨,青年世代沦为收入低、压力沉重的“穷忙族”。2018年1111人力银行调查显示,岛内39岁以下青年族群有三成是“月光族”,近五成有负债,且近4成(38.68% )薪资在3万元(新台币,下同)以下;35岁以下“上班族”有72%平均月薪不足4万元。特别是30-39岁群体中32.72%没有稳定工作,其中四分之三的人仍在待业,其他人以临时工作为主。“闷世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前五大原因是薪资低、升迁不易、物价高、对未来没方向和工时过长。“yes123 求职网”发布调查显示,高达85.4%上班族“不满意”薪资水准,同比高出3个百分点,不满意度创5年新高。从出生世代看,“90后”不满意比例最高。高达25%的表示“入不敷出”,15.6% 的上班族表示“零存款”。除了低薪,岛内年轻人还面临冻薪、减薪困境。受访人群“薪资未增长”时长平均达2.4年。尽管台当局一再呼吁企业涨薪,但薪资增长跑不赢物价上涨已是常态,长期冻薪低薪的“青贫族”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2018年7月台湾财政部门公布最新综所税统计数字,年收人约468万元的人位居前5%,比年收入在65.3万中产阶级的人收人多了7.2倍,更比年收人4.4万元的民众多了104倍,贫富差距创下历史新高。2018年3月全台湾疯狂抢购卫生纸的乱象,正折射岛内广大底层民众经济生活的窘境。
(三)老龄化、少子化问题丛生。2018年3月台湾正式迈人“高龄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4%)。据2018年台“主计总处”调查显示,台湾受雇员工平均年龄首度突破40岁,45岁以上中高龄劳工比重从2012年的29.6%逐年攀升至32.8%,25至44岁族群比重则从62.2%降至58.4%。同时,台湾生育率屡创新低,少子化现象突出,受少子化影响,各高校招生困难,位于台南市的康宁大学主动向教育部门申请改制重返专科学校。若获核准,将成为台湾第一所降级改制的高校, 700 多名教职员预计将受影响。这凸显少子化对台湾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冲击。台“教育部”预测,到2023年高校新生仅剩18万人,届时很多大学将合并或关闭。
二、“社会改革”抗议不断、多种矛盾交织爆发
蔡英文当局一味“拼政治”,造成岛内政党恶斗加剧、蓝绿对立加深社会改革困顿经济发展迟滞以及两岸关系倒退。
(一)“转型正义”、“促转条例”激起朝野对抗。一年来从“党产会”、“促转会”到“政治档案法”,无所不用其极,立新法、设机构对国民党展开政治扑杀,查封并拍卖国民党党产,“党产会”、“促转会”更是拥有行政、司法两大权限,既是与国民党博弈-方,又是最终裁判者,任意定义“国民党附随组织”,强行处置“妇联会”等民间组织资产,使国民党深陷“断粮”、“断根”危机。从台湾大学校长遴选“拔管”案到派系把持北农总裁职位,更暴露出民进党利用执政优势“坐地分赃”的政治嘴脸。
(二)“劳基法”、“年金改革”激化阶层对立。民进党当局利用执政优势,违逆民意强行通过“劳动基准法”修法以及“一例一休”,造成劳资阶层重大对立,遭民众抗议官商勾结压榨劳工,被舆论抨击为“过劳法”、“劳基恶法”,引发岛内强大民怨。台北、高雄等地爆发“反劳基法修恶”大游行;台湾各地工会与工运团体发起“2018五一大游行”;各地劳工、青年发起反对过劳标签抗议活动,台大、政治大学、台湾“中研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联署抗议。同时,民进党假借“正义”之名重手推动“年金改革”、大砍军公教权益,改革过程缺乏沟通,在混乱、不透明程序下仓促上路,引发岛内百万军公教群体激烈抗议与反弹,造成社会严重冲突与对立。
(三)“废核空污”、“同性婚姻”引发群体冲突。民进党当局不顾台湾能源结构性困境,坚持推行废除核电政策,造成台湾电力供应不足,“非核家园”变为“缺电家园”,而为解决电力不足全面启动林口、台中等火力发电厂,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废核” 团体与“反空污”群体不断发生冲突与对立,各种抗议对峙活动此起彼伏。此外,蔡英文一上任就推动同性恋合法化,并默许“大法官”通过“释宪”宣告承诺为同性平权“立法”,此举严重冲击岛内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激发多数民众及各大宗教团体强烈反对。2018年台中等多地爆发“挺同”游行并由社会团体提出“两性平权”“公投”案,与之相对抗,由“护家联盟”等社团发起“爱家公投”连署大串联并提出3项“反同”“公投”案。“九合一”选举“公投”投票结果显示,3项“反同公投”高票通过,2项“挺同公投”遭到挫败。
三、民众蓝绿意识淡化,“求安定重发展”成民意主流
(一)厌恶蓝绿意识形态恶斗。一年来蔡当局抱持“政党恶斗”的惯性思维,假借“转型正义”之名政治追杀国民党,搞“绿色恐怖”打压异已势力,频繁操弄意识形态绑架民意。在“九合一”选举最后关头,大肆污蔑炒作境外势力介入岛内选举大打统“独”牌悲情牌,特别是倾全党之力在高雄举办名为“反并吞、护台湾”大游行,参选人陈其迈大力诉求“守住高雄价值”,结果被韩国瑜以15万票翻转而落败,民进党惯用的统“独”牌、省籍牌均告失效,这表明岛内选民早已厌恶反感蓝绿争斗、厌倦民进党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操弄。据《中国时报》民调显示,无论国民党或民进党,均有近6成民众对其表现不满,自认政党中立者已达56.6%;77.2%民众认为蓝绿政党对立严重撕裂台湾社会;60.7%民众希望台湾能形成超越蓝绿、真为台湾着想的第三力量。
(二)“求安定重发展”意愿强烈。今年以来蔡当局施政粗暴失当,违逆民意强行推出“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同性婚姻”及水利会人事民选改“官派”等社会分歧较大政策,岛内经济萎靡、低薪失业、治水无能等施政困境频发,造成民众不敢消费、青年人生活艰困社会撕裂严重,整个社会对现状不满情绪高涨。蔡英文执政支持度不断下滑跌人谷底、民怨沸腾,媒体形容为“讨厌民进党”成为“九合一”选举中的最大党。据台媒体政党支持度民调显示,民众对两党为党之私恶斗、忽视民众切身福祉、重意识形态与轻视经济议题最为不满。当选民变得更加理性务实,希望民生议题取代意识形态,自然会透过选举过程反映出来,让那些政党色彩较轻、不被政党绑架、具个人特色和自我判断能力、重视老百姓心声的参选人脱颖而出,这便是“韩国瑜风暴”席卷全台的深层原因。“求安定求发展”成为岛内民众的最强烈心声与共鸣。
(三)期盼两岸和平发展。民进党当局否认“九二共识”、强力限缩两岸交流、推动纵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导致两岸对抗加剧,不仅造成岛内观光业、农渔产业遭受严重冲击,台湾“邦交国”更是频频断裂、国际空间剧烈萎缩,岛内政局动荡不安,引发民众强烈不满。与之相对,大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相继推出惠台31条、台胞居住证等系列惠台政策,给台湾同胞提供实实在在的福祉待遇,受到岛内各界的热烈欢迎与赞许。“九合一”选举中,公开认同“九二共识”的韩国瑜在深绿大本营高票当选、国民党拿下15个县市版图,这表明岛内民众期盼两岸和平发展。台湾多家民调亦显示,近年岛内民众对大陆好感度及两岸和平创利的期望值均明显提升,愿意“西进”人数倍增,岛内民意也出现“统升独降”的积极变化。台《天下》《远见》杂志民调显示,岛内民众赞成两岸“统一”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而主张“台独”比率降至10年来最低。此前被污名化的“九二共识”也逐渐被民众所理解,中时民调显示,61.1%岛内民众赞成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各年龄层民众赞成比例均过半。
四、“台独”思想对岛内文教系统的影响增大
(一)修订历史课纲进一步“去中国化”。2018年8月通过“12 年公教高中历史课纲”,将高中历史分成“台湾”,“东亚”及“世界”三项领域,将“中国史”降格纳人“东亚史”下,将使台湾独立于中国历史之外,以“外来政权”定位清朝统治与“中华民国政府”,去除台湾与中国历史联系,试图建立完整的“台独史观”。此外,蔡指使“课审会”强推“国文”课纲,将文言文比例从55%降至35%推荐选文从30篇减至15篇,引发当局与学界的“文白之争”。
(二)强推闽南语等方言。2018年蔡当局大力推进所谓“国家语言发展法”,拟将闽南语、客家语甚至少数民族语等列为“国家语言”;编列4亿元专案预算设立“台语”频道、建立首座“台语文化园”等,旨在降低普通话地位。
(三)扶持原住民历史文化。蔡英文不仅设立“原住民族历史正义与转型正义委员会”并多次亲自召集会议,检讨所谓国民党“同化教育”对原住民文化的“压制”,还于2018年8月重开已停办10年的“南岛民族论坛" ,试图以“原住民史观”代替“大中国史观”,建构以原住民为起点的“台湾国家历史文化”。
(四) 台北故宫被强制“台湾化”。2018年7月上任的台北故宫新院长陈其南表示其重要任务是让故宫典藏文物和台湾文化产生联结,让故宫成为“台湾人的故宫”。11 月陈其南提出“台北故宫北院封馆3年整修、文物迁移南院展览”遭到各界强烈抨击。据内部人员爆料,新故宫计划只是幌子,最终目的是借机将中国书画器物运到南院,让北院只留下图书文献类文物,改称“东方图书馆”;南院则以“东亚地中海”概念,让中国文物成为东亚一部分 ,北院南院整合成“国家艺廊”,彻底拆掉“中国招牌”。
五、两岸社会民间交流克难前行
在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强制限缩两岸交流的背景下,两岸民间社会交流打破重重阻力,仍稳步推进、保持温度。
(一)两岸民间品牌交流稳步推进。2018 年在两岸官方机制停摆的背景下,已经形成品牌的交流平台成为增强两岸民众感情的重要纽带。如海峡论坛、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两岸青年论坛、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两岸医疗卫生论坛、两岸教育论坛等,继续发挥增进两岸情感的作用。其中坚持以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为定位的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同胞交流与基层联谊的第一品牌 。2018年6月第十届海峡论坛围绕青年、基层、文化经济四大板块交流为主旨,开展36项活动,来自台湾各界8000余人参会,极大地促进两岸民众亲情融合与心灵契合。此外,以妈祖信仰、黄帝祭典、宗族谱牒、民俗艺术等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也此起彼伏,为2018年民间交流增色不少。
(二)两岸文创合作方兴未艾。文化产业合作日渐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实体依托。两岸从文创展会切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海峡两岸文博会”、“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台湾文创产业不仅参展数量多曝光度高,签约率也逐年上升已成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对接的第平台的第11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于2018年11月召开,首次设立台湾生活馆,共424家台湾企业、926 个台商展位,是参展台湾机构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大陆文博会。此次文博会32个分会场,组织了142个专项活动,投资签约项目82个,总签约253.59亿元人民币。此外,2018年两岸文创合作突出了“高端”、“青年”亮点,如第一届上海远见文化高峰会更高格局来探索文创的价值和意涵。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论坛,1万多名两岸文创青年就学习、创业、技艺进行零距离接触。
(三)青少年交流持续升温。随着对台工作重点转向“台湾基层线及青年代”,两岸青少年交流成为一大亮点。 此外,近年交流越来越注重青少年自身特点,与青少年的学习、就业、技艺相结合,如2018年举办的两岸青少年文化研学之旅、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两岸青少年公益行、两岸青年文创论坛、两岸青年创业大赛等,更好地发挥出凝聚与带动效应,为青少年交流创造融合平台。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