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湾历史上几次较大的“学运”(中)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政治事件      2014-09-18 15:39:33

三、开启“学运”影响台湾政治的历史——“野百合学运”

(一) 背景

1986年3月蒋经国提出“政治革新”的主张。1986年9月,党外人士不顾台湾当局的禁令,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解严。随着“党禁”、“报禁”、“出入境”、“民众言论”、“结社”、“集会游行”等一连串限制的解除,民众要求国民党进行政经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台湾各地弥漫着一种骚动随时而出、不安于室的氛围。这股澎湃、新生的风潮蔓延到校园内,使校园成为聚积社会能量的一个重要场域。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1990年初,国民党内爆发“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二月政争”,3月“国大代表”又通过一连串扩权牟利的“自肥”条款,激起民众与社会舆论的不满。正是在国民党首次公开的内斗,而民进党又不断崛起的政治氛围之下,“野百合学运”爆发了,成为促使台湾走上“民主化”道路的转折点。

(二) 过程

1990年3月16日,由9名台湾大学学生前往“中正纪念堂”前静坐抗议,拉开了“野百合学运”的序幕。抗议学生的诉求主要有4点:“解散‘国民大会’、废除临时条款、召开‘国是会议’、订定政经改革时间表”。

3月17日上午,学生宣布成立行动指挥中心,加上当时规模较大的3个“学运”组织“台大改革派社团联盟”、“新青年社”与“民学联”决议声援抗议的学生,以及适逢周末和媒体报道的催化,使得抗议学生人数已超过200人。与此同时,台大教授贺德芬与其他台大教授决定发起“柔性罢课”,并决议将教学活动移至抗议广场,从而开启了“三月学运”中教授共同参与学生抗议活动的局面。3月17日,民进党也发动2万多名民众到广场前集会,支持学生。19日,学生聚集人数已超过3000人,同时汇集各校代表意见的校务会议通过以“野百合”作为“三月学运”精神象征的决议。至3月20日时,到场参与静坐抗议的学生人数已近6000人。在学生人数骤增情况下,以学生代表为主的决策团体对于广场情势的掌握与运动的走向显出疲惫与无力之感,快速膨胀的参与人数与来自广场内各方不同的意见,都超出了学生决策团体的固有经验能力与预期。3月21日,“学运”核心决策小组决定以面会李登辉为“学运”和平结束的底线。21日晚间,贺德芬与瞿海源教授率53名学生代表进入“总统府”与李登辉展开会谈。3月22日,抗争近一周的“野百合学运”在最后一批学生撤离“中正纪念堂”前广场后正式划下休止符。

(三) 影响

 “野百合学运”不但是1949年以来台湾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生抗议行动,而且对台湾的民主政治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在该次学生运动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依照其对学生的承诺,于1990年6月28日召开“国是会议”。根据会议讨论,李登辉于1991年5月1日宣告“终止动员戡乱时期”;12月31日,“一届国大代表”全面退职,被称为“万年国会”的“国民大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从此迈入一个新阶段。

 “野百合学运”受到李登辉当局的积极回应,可以说是一场有结果的学生抗争。“学运”中的积极分子很快被民进党所吸纳,经历2000年民进党执政,“学运世代”进入权力核心,部分参加过“野百合学运”的学生,在政治、学术、文化界成为意见领袖。“野百合学运”在台湾“学运”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一是开始有群众的认同参与,而不是小团体间的联合运动,由此“学运”进入群众运动的形态。二是“学运”时各股“学运”力量都维持在一个共同的架构下运作,表示“学运”整合是有可能的,学生成为一股独立的社会力终于实现。三是“学运”正当性的确立。“野百合学运”适时阻止了资深“国大”滥权可能引发的进一步政治危机,而广场上学生自主运作所表现出的秩序与纪律,都以事实展示了“学运”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四、 台湾政党轮替后的首次“学运”——“新野百合学运”

(一) 背景

2000年以后,台湾的政治格局、国民党内部的权利结构以及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和对外政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2000年台湾“大选”时,由于国民党内部出现严重分裂,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坐收渔翁之利当选。台湾完成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执政,而国民党成为在野党。二是从李登辉到陈水扁,谋求“两个中国”的政策日益明朗化,由此导致岛内各种“台独”势力发展壮大。2004年台湾“大选”,连战和宋楚瑜再次组成“连宋配”挑战陈水扁,对其构成极大威胁。陈水扁决定选择统“独”议题为选战主轴,蓄意抛出“公投”、“制宪”等议题,力图制造“本土”与“非本土”的对决。在“大选”最后冲刺阶段的3月19日,突然发生陈水扁受枪击事件。3月20日为投票日,最终民进党“陈吕配”以647万票领先0.22%的微弱优势击败“连宋配”的644万票,且此次废票高达33.7万多张。该选举结果立即引起岛内外舆论的强烈质疑。

(二) 过程

2004年4月2日台大学生陈政峰、陈信儒号召数十名大学生戴口罩,在“中正纪念堂”的广场前静坐,以绝食方式抗议陈水扁在“319枪击案”时并未交代真相。学生在现场挂出了“重现野百合”的布条,并宣读声明称:“我们不分蓝绿,要求真相,不容政客以诡计图谋篡夺权位;我们不分蓝绿,反对歧视,不容政客山东族群仇恨,将台湾带往法西斯的血腥绝路;我们不分蓝绿,愿意燃烧青春,争取一个符合正义、公正原则的未来。”学生提出五大诉求:一是要求扁连宋对过去四年“宪政”僵局、政治乱象,向民众道歉;二是以“特别法”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调查“319枪击案”。三是立即通过“族群平等法”,并设“族群平等委员会”。四是要求陈水扁对破坏“行政”中立、不当操控媒体、不尊重“国会”、违背“宪政”精神公开道歉。五是要求陈水扁公开承诺恪遵“宪法”,立即组成“联合政府”,年底“国会”改选后,尊重“国会”多数党“组阁”。当时执政的民进党未曾做出任何正面回应。最后学生与支持者在5月17日被警察强制驱离,“新野百合学运”就此结束。

(三) 影响

此次活动并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或响应,民进党当局也未做出任何正面回应,但间接导致了类似活动及“红衫军”运动的发生。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