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至24日,应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邀请,山西省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赴台开展“己亥年神农炎帝神尊赴台巡境赐福活动”,历时9天8夜,途经新北、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彰化、台中、云林、嘉义、高雄、屏东等11县市,巡游48座宫庙,行程长达1200多公里,巡游队伍近110余人,直接参与巡游的两岸宫庙信众10万余人,参与巡游的两岸民众近100万人。神农炎帝神尊所到之处均受到岛内民众的热情欢迎,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朱立伦等岛内知名人土均积极参与活动。在此之前的2015年6月6日,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神农大帝祖庙也组织“炎帝神农大帝跨海赐福活动”,绕境台湾11天,巡经全台36个乡镇,有41座炎帝神农宫庙接驾,所到之处信众皆夹道恭迎。
信仰的渊源
中国历史上,神农氏时代基本上处在游群时代之后的部族社会阶段,此时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也称神农时代或炎帝时代。神农以农业经济著称,《淮南子·主术训》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周易·系辞下》《潜夫论·五德志》《帝王世纪》等早期文献曾视神农、炎帝为二人,炎帝部落可能是从神农部落中演化而成或分化出来的一支。《国语》《左传》曾提及炎帝,《孟子》《庄子》《商君书》曾提及神农氏;同时提及炎帝(赤帝)和神农氏的《逸周书》《管子》《吕氏春秋》中,炎帝和神农氏各有事迹,显系两人;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可见神农与炎帝为二并非为一。但《辞海》“神农氏”条谓:“一说神农氏即炎帝”;“炎帝”条云:“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可见神农和炎帝有共通性。虽有学者曾将神农、炎帝分开,质疑为两人,也有“神农乃属烈山氏系列,与炎帝毫不相干”、“炎帝绝不是神农”之断言,但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神既已合并,也有理可通,现今无必要也没可能作硬性的分离”,如班固早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即已明确使用“炎帝神农氏”一称。
炎帝神农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公认的中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杰出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氏”一词实是对新石器时代为原始农业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先民的统称,他发明农耕技术,以火德王治天下,首创八功,育民拓智,为中华民族的存续繁衍和发展壮大,以及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南宋罗泌《路史》载,炎帝神农氏为民治病,采药至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炎帝祭祀即为纪念民族祖先的民俗活动,《史记·封禅书》日:“秦灵公作吴阳上時,祭黄帝;作下時,祭炎帝。”这是古代文献所载最早的炎帝祭祀活动。据史料记载,鹿原陂在西汉时已有炎帝陵,唐代即有奉祀并在陵前建造唐兴寺。自宋太祖赵匡胤钦命在炎帝陵前修庙供奉炎帝后,历代帝王与官府祭祀炎帝陵“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民间祭祀更是香火不断。随着农业文化的蓬勃发展,炎帝族的子孙们在各部族迁徙融合中不断流布全国,故中华大地出现多处追宗祭炎的地方。
炎帝陵在宋乾德五年(967)建庙,清雍正十一年(1733)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皇宫格式重修,并改陵庙为陵殿,形成“前三门一行礼亭一正殿一陵寝”四进格局的基本形制;1986年整修时增设墓碑亭,形成“午门一行礼亭一主殿一墓碑亭一陵寝”五进格局,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圣地:神农架相传是神农氏教民耕作、遍尝百草以为药的地方,神农祭坛是炎黄子孙祭祀炎帝神农惜民功德的圣所,也是台湾炎帝信徒心中的朝圣之地。比较重要的炎帝文化遗迹,在湖南、湖北、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均存有多处;经过长期研究和讨论,湖北随州为炎帝神农故里、陕西宝鸡为炎帝神农祠、湖南株洲为炎帝陵之说较被认可。
传入岛内
在岛内民间,炎帝又被尊称开天炎帝、炎王、先农、先帝爷、五谷王、五谷仙、五谷爷、五谷大帝、五谷先帝、五谷仙帝、五谷仙帝爷、五谷神农上帝、神农氏、神农上帝、神农先帝、神农大帝、神农圣帝、神农开天炎帝、粟母王、田祖、田主、田神、土神、土地神等。在岛内民众看来,炎帝是中华民族祖先,因发明农耕、用火技术而使先民能丰衣足食,故为农业之神、农民之神:炎帝神农曾尝百草以研究植物药材功效,发明并传授“食百草治病的方法”,照顾先民健康,故也被尊为医药之神,又尊称药王、药仙、神农帝仙、药王大帝、神农药仙等;与大陆称“神农炎帝”稍异,台湾尊其为“神农大帝”,被归人灵魂神中的圣哲英烈,其所衍生之文化、信仰、习俗在岛内历史悠久。
岛内视神农大帝为我国古帝之一,祖国大陆流传刊载此的古籍在岛内均有流传和播布。如《中华五千年史》《中文大辞典》均载有炎帝神农氏在古籍上所记之事迹;《史记》“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礼记》所载“八蜡”之“先啬一也”、《礼记·月令》有注“土神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等记述,也均被岛内严肃著作和民间传说视作权威史料,在涉及时直接进行引用;对此类古籍史料的引用,客观上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总之,神农大帝作为农业之神和医药之神,广为岛内农民、药商与医生所奉祀。
炎帝在岛内既是教民种五谷囤粮库的农业神,亦是尝百草取中药的医疗神,是全民共敬的“民生神”,其信仰被称为岛内400年来最普遍、庙宇规模最宏大、举办活动最旺盛的民间信仰。岛内神农大帝形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头角峥嵘、袒胸露臂、腰围树叶、赤手跣足、踞然而坐、手持稻穗或草药,象征上古时期须与洪水猛兽搏斗的原始装扮,而稻穗、草药即显示神农大帝教稼尝药之祖师意义;另一为穿戴帝王衣冠束带、玉面长髯、神情慈穆,表现民族始祖之帝王气象与爱民护民的仁智风范;同时此二种形貌在外观上均有红、黑、黄三色区别。后世中医药同道雕塑神农像以“黑颜神农”为主,强调伦理法纪的信众以“赤颜神农”为主,农民则以“文颜神农”(黄肤色)与黑、赤两种圣颜区别,近年来渐统一认为“三种圣颜本是一体”。
岛内民众普遍将神农和炎帝认作一人,认为其有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功绩,除发明农事与医药外,还有制定历法、流通货币等贡献,其不仅是中华民族始祖,还成为民间崇奉的神祇,并成为农民、药商、粮商与医师的祖师爷或守护神。神农大帝作为农、医、贸易之神,大部分以其为主神的庙宇,多有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与注生娘娘配祀,以家宅平安、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人丁兴旺、人旺财旺来显示农业社会价值观。神农信仰在岛内起源较早,约在郑成功入台前15年即已出现,较古老的寺庙为台南市的药王庙、重兴宫;即在1646年,因感念炎帝神农显灵救难,台南市兴建第一座炎帝神农庙,供奉药王神农大帝。
炎帝作为农耕文明主神,神农作为农业神加医药神,主神名称虽然五花八门,但都与农业有关:相较于大陆,台湾农业出现较晚,神农炎帝信仰随大陆农业文明面传入岛内,信仰主要源自闽粤两省,岛内神农炎帝庙宇的兴建,大致有四重动因:一是“自家乡观奉”赴台立庙,二是为“开垦求福”面公议立庙,三是地方绅士“招募立庙”,四是“偶然机缘立庙”,反映了岛内民众初建炎帝神农庙宇的方式及其内在诉求。在早先以农业为主的台湾社会,神农炎布在岛内深受民众崇敬,庙字较多、分布广、密度大、香火旺盛,有着深入且广泛的信仰基础,原因在于:其一,神农炎帝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始祖,而且是原始农业文明开拓者,而岛内也具有农本思想背景。其二,汉族移民带入神农炎布信仰并极尽崇拜;明末清初闽粤等沿海民众移民台湾,先民在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之际,首要问题是在蛮荒瘴疠中确保生命安全及拓垦家园,因此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解厄、驱病解疾有着强烈需求,特别需要神农炎帝不畏艰险,奋勇开拓的精神,神农大帝以其“八功”之德成为先民尊奉信仰的重要神衹,“能带来五谷丰登”,故在先民从故乡迎来神农大帝香火后,修建庙字祭祀并祈求保佑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其信仰也随之播传台湾:清代官方还曾于岛内各府县设立神农坛与“耕错礼”隆重祭祀神农。其三,台湾神农庙和炎帝庙很少遭到破坏,保存比较完好。
岛内民间还相传,神农曾以三粒丹药救治周武王的礼宫眷、姜子牙门人以及百姓的传染病,他亲尝百草作为医药,曾经一日内遇毒70余次,撰写《神农本草》济世救人,因而被信奉为神。神农尝百草在台湾不仅是传说,还是深入民间的信仰,神农炎帝作为中医药界尊奉的“药王”,“能够保佑身体健康”,故从大陆移民台湾的农民和中医药同道,大多把神农金身雕塑像与祖宗牌位同座崇拜。(李务起)
【摘自《台湾周刊》2022年第4期】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