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安平级”海巡舰简介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军情档案      2022-01-17 11:22:39

10月28日,台“安平级”巡逻舰中的第3艘“淡水舰”交船和第4艘“旗津舰”命名下水典礼在高雄举行。承造的“中信造船集团”指称,“淡水舰”已完成各式航仪设备及航海操船训练,交船后将加入“北部地区机动海巡队”行列,执行北部海域“护渔”及“维权”任务。该舰原定于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验收交船,因工程进度提前办理交船仪式。“旗津舰”未来则将配置于“南部地区机动海巡队”,执行南方海域巡逻任务。

从“沱江级”到“安平级”

2014年,台海军首艘穿浪型双船体导弹巡逻舰竣工,被命名为“沱江舰”,台海军称其为“亚洲最快及火力最强的舰艇”。2017年5月,台海军首度公告“高效能舰艇后续舰合约设计案”开放投标,计划在“沱江舰”基础上调整设计方案,建造“沱江级”后续舰。过去,“海巡署”拥有14艘在1995至1996年建造、航速高达45节的35吨级的快速缉私艇,但在2016年底完全离开现役,之后“海巡署”就再也没有具备高速能力的船舰。

2017年7月,岛内媒体披露“海巡署”打算编列“预算”,采购台海军600吨级“沱江级”双体导弹快艇的“海巡版”,作为“10年海巡舰艇前瞻发展计划”中的重要一项,平时配备火炮,战时可加装反舰导弹(舰桥预留安装射控台、射控系统模块的空间)。同年9月,台“行政院”通过“海巡署”的“筹建海巡舰艇发展计划”,其中包括总经费为144亿(新台币,下同)的12艘600吨级双船体海巡舰,自2018年起以9年为期办理,2018年度编列首批经费为94亿元,旨在于年内完成设计规划并尽速进入招标程序。

台海巡部门内部用船单位则对采“沱江级”改造海巡舰的方案提出多项质疑,包括任务特性、船体结构、续航力、耐波性、干舷过高等。首先,“沱江级”的双船体舰型不利海巡人员登检,且耐波力有限。“海巡署”的船舰有时难免需要靠近渔船登船临检,甚至可能与船只发生碰撞,“沱江级”的铝合金船体无法承受撞击,容易受损。其次,“沱江级”的设计是在5级海象以下作业,6级以上海象就无法有效执行任务,但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海象恶劣,全年海象经常超过6级以上,甚至有时无风却有浪涌,船难发生时可能无法有效前往。再者,“沱江级”干舷高度将近6米,高于类似吨位的海巡舰艇,无法执行海上救援、登船检查等任务。成本方面,台“行政院”在审议“海巡署”筹建600吨级巡逻舰时,估计采用海军双船体沱江舰为构型,平均单艘造价约15.2亿元,比500级单船体巡逻舰贵一倍,也比1000吨级单船体巡逻舰造价12.3亿元还要高出2.9亿元。

然而,海军出身的“海巡署长”李仲威所领导的“海巡署”强调高速的重要性,要求能在突发事件中以最短时间抵达海域。外界推测“海巡署”引进台海军舰艇设计一事并非完全由“海巡署”主控,而是作为蔡当局整体政策的一环。蔡执政之后,“海巡署”因应新政策而推出新“筹建海巡舰艇发展计划”,使用与海军类似的设计,可节约设计成本,增加日后操作与维修的共通性,并使台海军与海巡更有可能一同操作运用,在战时这些使用类似军舰设计的海巡舰艇能迅速武装强化战备能力。

由于平时不需要装备导弹系统等大量武装,因此“海巡署”版的重量比“沱江级”轻,吃水更浅,航速更高。该巡逻舰属于中程海巡舰,任务范围涵盖了钓鱼岛、台湾与菲律宾重叠经济海域,以及东沙、南沙海域等。

基本设计和配置

依照“海巡署”最初招标内容,600吨双体巡逻舰全长约60米,宽约9米,舰上编制40人,在试航排水量之下,于3级风力以下及洁净船壳的情况下最大航速不低于35节,以12节巡航速率下,续航力约200海里,武装包括机炮、链炮,可迅速加装导弹模块与导控模块以及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实际上,该舰采用台海军“高效能舰艇后续量产案”,即改进版“塔江舰”而非首舰“沱江舰”设计,载台放大到700吨,并采用强度更高的铝材建造,经台“船舶暨海洋产业研发中心”认证,风浪承受度提升到9级,续航力2000海里,在冬季东北季风状况下仍能出海执勤,最大额定航速超过30节。为满足海上救难需求,该舰船舷改采开放型设计,舰首上部取消顶盖,比军用版少一层,设置数难作业区,并搭载能独立作业的警备救难艇用于登船临检,同时配备高压水炮用于驱离任务。排烟口设置改在双船体内侧的水线以上2米,主机排气口受到两侧片体遮蔽。新型海巡舰使用两部柴油主机(“沱江级”后续舰是四部),带动四部水喷射推进器,舰上电力由两部柴油发电机组供应,还有一部应急柴油发电机。除了导航雷达之外,舰上的海面搜索装备包括一部精密热影像仪以及一部搜索灯,两者都是军规装备。热像仪发现海面目标后,自动指挥搜索灯转向到目标方位照射,在灯光协助下识别海上物体是否为搜救对象。台空军救护队直升机EC-225以及空勤总队“黑鹰”UH-60M直升机也装备同型搜索灯。此外,舰上还装置两部“中山科学院”产制的光电射控仪,一具设置在舰桥上方用来导控舰首“镇海”多管火箭发射器,一具设置在尾部用来导控20毫米双联装遥控机炮。舷侧处设救难作业区搭载警备救难艇可执行海上救生救难、越界船舶登检及驱离等勤务。驾驶台两侧设置电子式停船告示显示器。

新型海巡舰是“海巡署”首先装备自行整合开发的“海巡智慧船舶指挥管理系统”(简称 CGICS)的船舰。 CGICS系统结合传统无线电语音通信、视频电话、在线多方会议、实时影音及航行状况等资料传输服务,全程以加密方式传输。 CGICS系统还具有“随意网络”技术,除了与岸上基地台之间直接通联外,在岸上基础设施的通信范围之外,可由船舰等搭载CGICS的传输节点自动构成中继网络,有效延伸传输距离。CGICS通信主机为军规等级,具备抗干扰能力,理论上必要时可以更新成军规通信波形,与海军舰艇实施通联。

武装方面,平时舰上武装包括一套“镇海”遥控多管火箭发射系统,上面装置六个七联装70毫米火箭弹发射器(共42枚),火箭发射器俯仰范围-15度至+50度,水平回旋范围正负各165度,有效射程5000米,最大射程8000米。可使用高爆、穿甲、散弹以及照明等四种功能弹种,满足不同的执法或军事作战需求。此外,舰尾装置一套台“中山科学院”研制的XTR-102双联装20毫米遥控机炮塔,俯仰范围-15度至+70度,最大射速1200发/分,有效射程2000米,最大射程3000米,炮位备弹300发。此外,舰首设置驱离或消防用的高压水枪,俯仰范围0至+70度,水平回旋范围正负90度,喷水量每小时850立方米,水平射程120米。舰上保留了与“沱江舰”相同的中部导弹舱,战时至多可安装16枚“雄风”2型或“雄风”3型反舰导弹,以及一座MK-15“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建造历程

“海巡署”以“海洋委员会‘海巡署’舰队分署600吨级巡逻舰12艘统包采购案”,于2018年公开招标。12艘巡逻舰的“总预算为144亿元,除去武器系统等装备预算为16亿元,船舰建造“总预算”约为128亿元,平均每艘约10.6亿元。由于船舰预算中涵盖高成本的军规红外线热影像仪等设备,压缩了船厂可能的利润空间。又由于建造规模较大,船厂必须培训大量铝合金焊接技术人员,招募与培训都存在较大难度,且12艘船需要在8年内履约完成(至2026年),平均每年要完成1.5艘,这也意味着得标船厂必须以一个固定价款准备长达8年的原物料,否则要承担原料涨价风险。

种种因素相加,对承建厂家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因而岛内船厂投标意愿不高。经过前三轮流标、废标,台“海巡署”第四次公告招标“600吨巡逻舰”,采用最有利标法,此次只有“中信造船集团”投标,经资格审查并由“中信造船集团”修改零附件规格合乎标案规定后,该案于9月宣布由“中信造船集团”得标,预算金额与厂商得标金额都是128亿元。台“海巡署”宣布,首艘舰计划在2020年底下水。

2019年1月,“中信造船集团”举行首艘600吨双体巡逻舰开工仪式。“海巡署舰队分署分署长”谢庆钦致词表示,新造巡逻舰以海军“沱江舰”设计为基础,针对“海巡署”的勤务性质、任务特性、使用需求改进,增设驱离用高压水炮、增强船体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另外,预留安装海军部分通讯与武器系统的空间,包括预设管线,平时符合海巡任务需求,并保留必要的平战转换能力。

2019年2月,陈国恩接替李仲威,外界因而关心“海巡署”12艘600吨级双体巡逻舰案在基层持续的反对声音中是否有“翻案”可能。对此,“海巡署”官员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由于已经与“中信造船集团”签署契约并已由“中信”建造中,若要改回单船体,将涉及复杂行政程序,必须重新呈“行政院”核准,双方还得修改合约,“海巡署”将面临违约赔偿的风险。此外,“中信造船集团”为了建造此种舰型已预先备料,每艘船舰载台预算约10亿余元,两具德国制柴油主机价值就近5亿元,若要改变船型,势将大幅更动设计,主机很可能必须改动,因而翻案空间不大。“海巡署”官员还表示,此种新型双体巡逻舰将专责台湾与日本、菲律宾重叠经济海域,以及西北、西南海域、澎湖及东沙等6处海域巡护任务。以台菲、台日重叠经济海域而言,双体巡逻舰凭借高速能力,出港后可于90分钟至2小时赶抵值勤水域,有效捍卫渔权。“海巡署”官员强调,海巡用船单位高层已经认可修改舰型在执法中的应用空间,符合海巡需求。

在2019年12月,“中信造船集团”承造的首艘600吨双体巡逻舰在厂区举行命名仪式,由蔡英文命名为“安平舰”(CG601)。2020年4月,“安平舰”举行下水仪式,2020年12月交舰。交舰后即由台“中山科学院”负责整合武器系统,以及训练海巡人员操作武器系统,然后由“海巡署”进行总验收。

2021年1月,“安平舰”在海军海上靶区内进行首次武器试射,结果不理想。经检讨后认为,问题是“安平舰”的双船体摆动姿态与单船体不同,未将正确的炮控减震反馈参数输入系统内,导致弹着偏离原本瞄准区域。经台“中山科学院”重新计算并校正射控武器参数后,在随后的正式射击验收时,“安平舰”上的“镇海”火箭弹共射击8枚(“中山科学院”人员发射6枚,海巡人员发射2枚),XTR-102双联装20毫米遥控机炮射击156发(“中山科学院”人员控制射击40枚,海巡人员控制射击116枚),弹着点均落在预定靶区内,通过验收。2021年2月,“安平舰”武器系统通过“海巡署”总验收,包含发射“镇海”火箭弹以及遥控机炮,完全由海巡人员操作射击。

2021年6月、10月,“安平级”第二艘“成功舰”、第三艘“淡水舰”先后交船,预计到2025年以每年2艘的速度交船,2026年交付最后1艘。

“平战转换”的迷思

台“海巡署舰队分署”主要继承以往水上警察及“关税总局”的警、文职体系而来,以“海洋法规”、“海域执法”见长。但自从海军退役“中将”李仲威先后接掌“海巡署”、“海委会”后,原本明确的执法角色就起了变化。李强力推动“海军海巡联合后勤保障”,也把“海巡舰艇发展计划”选定为海军“沱江级”后续舰的铝合金双体船,标榜可在24小时内装回反舰导弹参战,新造舰艇一律装配“火力更强”的“镇海”火箭弹,但强化海巡背后仍有逻辑上的矛盾。

主张建台所谓“第二海军”,搞“平战转换”的支持者常批评,海巡舰艇仅有商用导航雷达和小口径武器,战时形同大型渔船,生存性堪忧,必须加强武装。但这正好反映海巡为执法机构,而非专职军事机关的本质。战时的防空、反潜、反舰、攻陆、电子对抗等等复杂任务,是由海军负责。治安、护渔、救难、保育、海洋事务,则是海巡的五大核心任务。两者人员平日专业就已迥异。

由于军、警任务不同,海军舰艇也未必符合海巡平日执法需求。所谓“第二海军”的支持者夸赞“海巡署”新造12艘600吨巡防舰吃水浅、速度快、转向灵活,配备火箭弹与双联装20毫米机炮,搭配军规热源成像仪,预留16枚反舰导弹空间,是“平战转换”的模范。可是,该舰从事海巡勤务时,铝合金材质脆弱不耐碰撞,在“海巡智慧船舶指挥管理系统”里只能担任中继台而非行动台。登检只能交由舰上小艇或100吨以下巡逻艇执行,其舰尾甲板过于狭窄、干舷偏高,不利救生救难,小艇又采传统吊放式,布放时效与安全性都比船尾滑道式设计差,反映出原始构型修改弹性有限的事实。台媒体称,强化海巡舰队的正途,是建造符合“执法”需求的船型,而非堆砌单价昂贵、操作成本高昂又未必适用的军规装备,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不易维护,成了华而不实的装饰品。(徐行)

 

【摘自《台湾周刊》2021年第45期】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