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自制地对地导弹简史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军情档案      2020-08-28 15:22:38

台湾自制地对地攻击导弹始于美国核力量从岛内撤离以后,经历40余年发展尝试,在弹道导弹方面始终没有拿出像样的成果,目前的发展重点集中在中程巡航导弹之上。

一、从仿制起步

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在台湾部署过能携带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1957年,美军第17战术导弹中队开始驻防台南,装备12枚“斗牛士”巡航导弹,同时该导弹阵地中还修筑有核弹头储存库。1962年,美国将该批导弹撤出台湾。失去了美国的导弹核武器后,台军急需寻找替代品以增强自身实力和安全感。筛选之后,确定了美国援助台湾的M-115型榴弹炮。这种中程火炮射程约17千米,可发射战术核炮弹。今天看来,这种榴弹炮明显没有实际用途,因为美国并不敢真正将核武器交给台湾进行军事冒险,因此台湾最终放弃了这一方案。但该事件使台湾进一步认识到了导弹武器在战略上的重要作用,为以后台湾发展地对地导弹打下了基础。

为了研制能够“反攻大陆”的武器,1964年,台当局在其军事科研机构“中山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下增设了核能研究所、导弹研究所和电子研究所,野心勃勃地铺开战略导弹和核武器的研究计划。1976年,“中科院”设立“青蜂计划管制室”,开始研制代号为“青蜂”的短程地对地战役/战术弹道导弹。青蜂”导弹是美国“长矛”导弹的仿制型,研发过程中曾得到以色列的帮助。经过数年的研制和多次试验,“中科院”于1980年正式宣布“青蜂”导弹研制成功。1981年10月,“青蜂”导弹公开亮相,该弹采用老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弹长6米,最大直径为0.6米,有效载荷400~500千克,弹重1500千克,弹头只有烈性炸药爆破弹,因此只能杀伤暴露在地面上的目标,而对防护能力较强的装甲目标和地下工事毁伤效果效差。最大速度3马赫,最大射程约为130千米,主要用于近距离战场支持,采用简易的惯性制导方式,命中圆概率偏差约150米。

与“青蜂”一并面世的还有仿造以色列“加百列”反舰导弹的“雄蜂”导弹、仿造苏联AT-3型反坦克导弹的“昆吾”导弹。当时台湾民众不知道的是这三款导弹并未量产,不过对当时因为国际关系丕变而风雨飘摇的台湾却有鼓舞民心的作用。后来“昆吾”与“青蜂”两型导弹无疾而终,“雄蜂”导弹后来大量生产并且配备到台湾海军舰艇上,成了反舰作战的主力。但“雄蜂”在命名上摆了“乌龙”——虽然名字听起来雄赳赳、气昂昂,但大多数雄蜂只有交配的功能,没有攻击的本事,也不具备保卫能力,因此,后来成军的时候改名为“雄风导弹。

二、弹道导弹的臆想

包括“青蜂”弹道导弹在内的数种导弹集中研制成功,使得台湾当局的军事野心空前膨胀,继而推出了新的、更庞大的导弹发展计划。为了开发更具有战略威慑能力的弹道导弹,台湾当局在研制“青蜂”导弹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天马导弹计划”,旨在开发射程能达到1000千米的中短程弹道导弹。

当时,蒋经国曾拨出专款180亿新台币,作为该计划的研制经费,要求在7年时间内完成包括导弹弹体和地面引导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具有自行发射卫星的能力。自1981年起,“中科院”全面展开了“天马”导弹的研制工作,计划中的导弹射程为300~1000千米。但是,1982年6月,在导弹已完成飞行试验,研制计划即将进入功能弹测试阶段的关键时刻,美国于联手中国大陆对抗苏联的考虑,强烈要求台湾停止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的研制开发工作。

美国的介入,导致了“天马计划”中途天折,使台湾当局的导弹发展计划大大受挫。但台湾的弹道导弹技术研究始终没有真正停止。台军在“天马”的后续计划“逖靖”中,仍在秘密研制“天马”导弹。外界推测,这种导弹的射程约为950千米,属于短程地地导弹,有效载荷为500千克,采用常规弹头、两级固体推进系统和惯性制导方式。因此,这种导弹的实际性能一般,其威慑意义要大于实战意义。虽然台湾一心想进一步发展“天马”导弹,但由于台湾自身科研力量、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国际条约的制约,因此无法克服完成这一计划的政治风险和技术难关。

“天马计划”并未因终止而白费努力,台军后来的“天弓计划”和“天剑计划”都吸收了“青蜂计划”和“天马计划”的科研力量。1980年代末期,李登辉上台之后,为了实现其“台独”野心,台当局在军事上的投入迅速增加。在不能明目张胆地发展地对地导弹情况下,台当局于1991年在“中科院”设立了“航天与太空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并且每年向该中心拨款20亿新台币作为研究经费。此后,台当局以此“中心”为幌子,继续秘密进行导弹研发。

1996年台海危机后,台湾军方恢复被终止的弹道导弹研制计划,研发射程超过1000千米的中程弹道导弹。据报道,这一“云峰导弹计划”被视为最高机密,计划方案射程1200千米至2000千米,涵盖范围从上海到北京、乃至三峡大坝。

1997年,台湾军方又开始了两项新的导弹研制计划并最终装备部队,一是在“天弓”2防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天戟”短程地对地导弹,即“天弓”2B,二是在“雄风”2反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即“雄风”2E(军方内部称为“雄升”导弹)。

三、从弹道导弹到中程巡航导弹

专业人士指出,所谓“天弓”2B,其中的B即是“Ballistic”(弹道)的简称,系效仿美、韩等国,由远程防空导弹改制的短程弹道导弹。该弹弹长约9.1米,弹径约0.4米,最大速度4.5马赫,有效载荷仅为150千克,最大射程320千米。这种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因此,反应速度比“青蜂”导弹快一些,但由于是防空型导弹改进而成的地对地导弹,因此其气动外形、制导方式和弹头攻击方式都很难适应对地攻击,圆概率误差达到离谱的1000米,较“青蜂”导弹更差。对于仅有常规弹头的台军,这样的大误差率使得该型号导弹很难发挥实际作用。

而神秘的“云峰计划”则一直被台军秘而不宣,导致外界对此计划进展以及性能的了解偏差较大。据报道,台军于2008年成功进行了“云峰”中程导弹实验,有关人士表示,其射程超过1000千米,可达上海以北地区。马英九执政时期,媒体披露“云峰”计划搁置。2016年,台军方放话,对“云峰计划”结案并“永远封存”,这种计划打到北京、上海的中程导弹“不做了”。但是,到2018年,媒体称,作为“高超音速高空巡航导弹”的“云峰”导弹已经研制成功,射程2000千米,据传“将进入量产”。据称,“云峰”导弹以冲压喷射发动机高速推进,发射后在高空50千米至70千米高度飞行,由于在极高空飞行空气阻力小,可有超过3马赫的速度,射程超过2000千米,加上弹体的隐形涂料,不易被雷达侦测。岛内军事专家称,“云峰飞弹发构想,是提升防卫作战中的长程反击战力”。

台军方对“云峰巡航导弹”的消息则未证实也未否认。从“中程弹道导弹”到“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转变让外界雾里看花,但不难发现,台军的研发重点已经从门槛高且贵的弹道导弹转向更经济的巡航导弹。

此外,“雄风”2E导弹在经过陈水扁时期融入弹道导弹发动机技术后,射程有所增加,目型号据称达到1200千米。该型号虽然名义上是在“雄风”2反舰导弹基础上研制而成,但两者关系其实很浅,仅仅沿袭了主动力系统,在气动布局、弹体结构、制导方式上都大相径庭。模仿美军“战斧”导弹的低空、低速,“雄风”2E也是目前台军经过证实的、唯一可靠的中程地对地导弹。2019年,台军方宣称,“雄风”2E运用新式发动机与终端导引技术,已能有效延伸飞弹射程,并提高抗干扰能力及命中精确度。另据报道,台“国防部”已核定以“飞戟二号”为名,编列136亿新台币,从2019年开始增加产制100余枚“雄风”2E巡航导弹。报导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指出,2008年开始进行量产时,因受到美方对台武器系统关键性组件的管制,考虑其安全度与可靠性,第一批量产型“雄风”2E巡航导弹内导航用的陀螺仪还是机械式,2018年6月因美方解除管制,取得美方关键组件后,让“雄风”2E巡航导弹性能提升更有保证。

【摘自《台湾周刊》2020年第8期】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