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浅析台湾海军15年升级规划重点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军情档案      2014-06-24 14:32:38

2014年1月,台“海军司令部”公布了海军15年升级规划,谋求应对未来地区威胁和海军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在规划设计新一代中型水面主战舰艇的同时,强调通过现有装备与技术研发的最佳组合,重点推进关键项目建设,既提高自身研制能力,又促进海军力量综合增长。

一、 立足现实,把发展隐形舰艇作为新型制海能力的发力点

2014年3月18日,台湾海军隐形双体“沱江”大型导弹巡逻艇亮相,标志着台海军将拥有两型隐形导弹艇,并可能把隐形艇作为未来“不对称作战”的重要手段,缓解制海作战力量不足的窘境。2011年12月台海军“海蛟大队”所辖30艘“光六”导弹艇全数完成换装,标志着其导弹艇部队已全面实现隐形化、数位化。但由于“光六”艇吨位只有不到200吨,所以远海作战的适航性较弱。而最新款隐形双体型“沱江”导弹巡逻艇,从外观看,几乎就是把“康定”舰甲板以上部分安装在双体舰上,满排达502吨,主要装备“雄风2”和“雄风3”反舰导弹各8枚,最大时速约38.9海里,续航里程达3700千米,台军称“足以由台湾本岛航行到南沙太平岛来回”,说明“沱江”艇制海火力强、远海适航性较好,能在一定海况下伴随大型舰队出海征战。根据台军宣称计划建造8-12艘“沱江”舰这一说法,说明在自建和引进新型大舰频遭瓶颈的情况下,台海军已将中小型隐形导弹艇作为“突破方向”,特别是把“沱江”艇当成导弹火力舰,企图以反舰导弹饱和突击,来夺取制海作战的“不对称优势”。

从近年来各媒体曝光及军演情况综合观察,台湾海军对上述两型隐形导弹舰艇在未来海战中作战运用将会各有侧重。“光六”舰主要任务时发挥舰身小、速度快的优势,在近岸水域进行机动袭扰作战,以小战果辅助其他大型水面战舰制海作战。虽然“沱江”舰尚未正式入役,装备的指挥、观测和火控系统还不明确,但仍可以分析出两款隐形导弹艇在未来作战可能的运用方式。而“沱江”舰至少有两项任务,其一是与海军131舰队“锦江”艇类似,组织小编队行动,主要担负近海巡逻任务;其二是发挥适航性好的特点,参与大型水面战舰编队远海行动,特别是以艇载“雄风”3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向对方水面目标率先实施超饱和攻击,为台海军大型战舰制海作战创造有利态势。

二、 摆脱依赖,把自研武器上舰变为提升战舰能力的增长点

由于台军工研究部门加强对舰载武器系统研发,现在部分自研武器性能已相近或超过原舰搭载的武器,从节省经费,提升战舰作战能力,摆脱武器系统严重对外依赖等诸多角度考虑,台海军大力推进自研武器上舰工程。台湾“海军司令部计划处”发表的海军15年兵力整建规划强调,要以“更经济、更好、更快速与智能化”方向为主导,以岛内自主研制为主要目标,建构“精、巧、强”的制海武力。

加装“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增强制海作战能力。台军主战舰艇引进时大多装备“鱼叉”亚音速反舰导弹,单舰引导作战距离40千米,有其他系统引导时最大距离约130千米;“标准”2防空导弹也可作为超音速反舰力量运用,但打击威力小,且作战距离不超过40千米,所以在未来制海作战时难以形成优势。近年台军研发的“雄风”系列反舰导弹性能已趋稳定成熟,“雄风”2导弹系统进行了多项改进,并采用新型燃料,将最大射程由150千米提高到170千米,已在“成功”、“康定”级护卫舰,“济阳”级驱逐舰、“光六”隐形导弹艇、“锦江”级大型导弹艇等主战舰艇上部署。“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突防速度达2.5马赫、据称在有中继制导情况下最远射程超过300千米,台海军决定充分发挥该型导弹能力,扩大部署至所有主战舰艇。目前已部署至“成功”护卫舰、“锦江”级大型导弹艇等,计划全面取代“成功”级、“康定”级以及另外2艘即将来自美国的“佩里”级护卫舰上装备的亚音速反舰导弹,并作为新型隐形“沱江”级大型导弹艇的必装武器。

换装天弓天剑防空导弹,扩大战舰防空能力。台军主战舰艇引进时大多装备舰截“标准”1/2型防空导弹。台军“标准”1型导弹最大射程约24千米,最大射高约20千米,现装备于“济阳”级驱逐舰和“成功”级护卫舰用于舰队防空;台军“标准”2防空导弹仅随“基德”舰引进,最大射程74千米,最大射高24千米;而“康定”舰上只有前甲板的“海小槲树”提供10千米的点防空能力。为了扩大舰队防空能力,台海军计划以天弓导弹系统取代“标准”1导弹系统,天弓导弹原为陆基防空导弹,最大射程约100千米,有效射程约70千米,可同时跟踪锁定20组以上目标,并选择出6个最有威胁性的目标优先攻击;从2017年开始用“天剑”2型导弹系统取代“康定”舰上的“海小槲树”等近程防空系统,“天剑”2型导弹原为IDF专用空空导弹,具备射后不理能力,最大射程应为30千米左右。完成自制防空系统换装后,台海军舰队防空能力将大大增强。

三、 以退为进,把逆向重建潜艇视为谋求水下战力的转折点

台军现有潜艇2级4艘,2艘荷兰制“海龙”级是台海军仅存的水下作战力量。另2艘“海狮”级服役近60年,艇体设计和各种装备已经严重老化,近年来已不敢进行下潜作业,主要采取系留码头的方式训练水兵。今年海军提出对老旧的“海狮”级潜艇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展开性能重建的构想,计划先更换压力壳,再换舰载各型系统设备,以恢复其出海训练功能。

台湾筹获政策已由外购改为自造,决心启动“潜艇自造”计划。2013年3月国民党“立委”林郁方在“立院外交国防委员会”质询时透露,台海军已在2012年底向台湾“国防工业发展基金会”提出一个为期3年、针对5大领域,总金额约1.4亿元新台币的“潜艇自造关键技术”整合型研究计划,主要目的是以鼓励岛内如台船或联设中心等船厂投入研究,提升潜艇自造技术。时任“国防部长”的高华柱也表示将会支持这项计划。时隔一年,该计划得到了台湾高层的正式确认。2014年4月马英九与美国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举行视频会议时,表达台湾有意推动“潜艇自造”并希望美国协助台湾造柴电潜舰。

台湾“潜艇自造”计划至少要经过四道关。一是潜艇总体设计关,由于危险的深水工作环境,以及不被对方探测器发现的需求,潜艇总体设计迥异于常规军水面舰艇,有消息称,台方试图通过美国从西班牙与德国获得S-80型与209型潜舰的设计蓝图或实物,但始终未能如愿。台湾提出的“逆向工程”,本质就是通过老古董潜艇进行“复制”来学习设计思想,这也是台湾没有潜艇设计基础而被迫使用的最后一招。二是特种材料及艇用装备的研制关,制造潜艇的特种钢材,不仅要有能承受深海巨大水压的强度,还要有能承受上升和下潜水压变化的不同力的大屈服度即韧性,此外还要求具备抗海水腐蚀、减弱艇磁特征和易焊接等性能。如美国“海狼”级核潜艇是用HY-100低磁性高张力钢板建造,最大潜深可达610米,台现役两艘荷兰制“海龙”级潜艇也采用美制HY-80高张力钢板制成,下潜深度最大才达300米。2002年10月台湾中船公司曾采用德国HDW209型潜艇的仿真模板,完成主机船段和相应的舱段压力壳,据称可承受潜艇下潜超过200米水深的水压,但由于受诸多能力等限制,后期进展迟滞。除了特种材料及总体设计外,“海狮”艇装备的竹东/被动声纳、SUT鱼雷及火控系统、降噪螺旋桨的设计与加工工艺等,都超过了台湾现有的研造能力,上述设备如何更新也是一大待解的难题。三是制造能力关,潜艇制造要求严苛,生产厂家至少必须具备减振隔声、模块化制造、精度制造(零部件的加工公差和装配精度、焊接工艺质量、艇体合拢对中、艇体水压试验)等几位先进的技术,想具备这些潜艇制造技术并非朝夕之功。目前台湾的大型船厂有中信、庆富、手国、高鼎及龙德等5家。台船公司在岛内军用舰艇制造能力最强,台军现役主战水面舰艇中的“成功”级、“康定”级、“FACG-60”级、“龙江”级等都产自该公司,中信造船集团也曾少量参与过建造2000吨级水面巡防舰,但上述公司都没有建造过潜艇,2002年“中船”(现台船公司)尝试制造潜艇但最终无法继续,说明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制造潜艇的能力。四是测试验收关。即使把“海狮”拷贝出来了,艇上各种系统能否达到预计的效果,需要测试那些系统、测试标准及实施测试的环境,对台湾海军仍是巨大的挑战。

所以,台湾当局新提出“潜艇自造关键技术”整合型研究计划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全岛总动员,通过集智攻关,实现“先求有,再求精”的目标。第二个目的就是寻求外部智力、技术与艇用装备支持,提升岛内造艇技术,最终形成“潜艇自造”能力。有报道称,台湾正积极准备在德、法、俄等国间寻求潜艇关键技术人才,准备以重金聘请国际潜舰专家参与潜舰研发;并在潜艇的武器系统、声纳系统和鱼雷发射管等关键技术和装备上寻求国外技术支援。2014年4月14日台“国防部长”严明称,美方认同并有意愿协助台方“潜舰自造政策”,与此呼应,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薛瑞福4月17日表示,若台湾要自造潜舰,美方或美国国防企业应会对台湾提供“相关的协助”。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