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短板

华夏经纬网 > 台湾资料库 > 军情档案      2020-09-25 15:25:41

近年来,台军的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其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技术能力、人才资源等各方面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台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建设、信息装备发展、作战力量建设、自主化建设等方面。

一、各层级信息有效互通互联程度较低

为了加快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规划,台军先后建立了多层级的信息化指挥管理机构,全面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各层级、各时期的具体指导,体现了台军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决心,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但从具体运行来看,由于台军固有的领导指挥体制的局限性,台军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现行军事指挥体制无法满足联合作战需求。目前,台军的作战指挥体制是在“参谋本部”指导下,由各军种“总司令部”自行规划、准备与执行作战任务。只有在战况急迫时,“参谋本部”的“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才可直接指挥各军种“司令部”,这种平时自行管理、战时约束管理的指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指挥层级的交叉,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存在多头指挥的现状,制约了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台军战略层级划分,战区层级的信息作战指挥体系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的末端落实机构比较临时,难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稳定性发展。

二是C4ISR系统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970年代中期,台军按照“情报资源共享、各系统间互通”的原则,开始建设C4SR系统,到目前已经达到相应的建设发展水平。但从整体建设方面来看,台军的一体化系统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和弱点,主要是体系构成有漏洞和建设水平待完善等问题。C4ISR系统最为致命的缺陷是缺少天基侦察与预警平台,虽然台湾已经发射了自行研制的“中华”系统卫星,但其侦察预警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系统的需求,“中华1号”甚至不能有效发挥其侦察预警作用。台媒报道称,美方允许台军有限度地共享美国提供的卫星信息,但台军所建立的地面接收设施高度依赖美方,其所能获得信息的多少也只能看美方的脸色。此外,C4SR系统还面临着数据链没有全部联通、决策支持系统不健全等问题,要达到全部互联的目标仍需数年时间,其尚未完成建立的智能化决策系统,更是严重影响了台军决策计划和命令的上传下达,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了台军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

二、信息装备维修维护“配套化”滞后

台军的信息装备,绝大部分都是从外国采购而来,对装备的相关配套技术却很难全套采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器装备的有效化使用和作战效能的最大化发挥。

一是装备保养维护困难。由于装备多由外购而来,而且由多个国家采购而来,装备品种多、规格杂,对维修维护带来极大的保障压力和难度。台海军“成功”级护卫舰上的许多舰载信息装备都是从不同厂家采购而来,直接导致了每艘舰船都是一个独立的维护个体。同时,由于采购的只是装备,缺乏关键技术的引进,台军很难建立起自己的维修保障力量。另一方面,高科技人才的缺乏也让装备的保养维护难题更加雪上加霜,官兵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想修不敢修、想修不会修”的尴尬境地,许多先进的技术装备成了“摆设”,重要设备的维修只能聘请外国的“技术外援”,严重制约了装备本身作战能力的发挥。

二是武器之间兼容困难。台军信息装备源头不一、技术标准不一,导致了装备之间的互通互连性很差,各兵种、各武器装备系统之间,甚至在系统内部之间都很难做到有效兼容,使得各种武器装备难以构成统一的作战体系,无法形成高效的综合作战能力海军的“大成”系统只是实现了海军的舰艇与岸基雷达、岸基导弹作战部门之间的信息通讯,而与陆军、空军作战单位信息交互能力则十分有限。台军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只考虑了本部门需求,没有考虑到跨系统的信息交换,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与集成方面难度很大。还有就是台军引进的装备和自身研发装备之间的矛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标准不规范、融合有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武器之间的互通互用。

三、抗打抗毁的防护能力不足

台军在作战力量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信息攻势,专门成立“老虎部队”等专业化作战力量,力求实现“以攻代防”,尽管台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才培训、技术防护等信息防护手段,但其固有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其防护手段的不足和缺陷。

一是武器装备防护困难。由于台湾岛狭长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其防御纵深短、回旋余地小的弱点,防御系统难以及时作出反应。再加上台军的侦察预警能力本来就比较薄弱,巨资引进的E-2T预警机自卫能力差,很容易被发现和被摧毁,因此其固定且集中的信息装备防护极为困难。此外,台军大部分预警雷达多为固定的基站,为便于探测预警,其主要分布在山脉上,因此大部分侦察设备不得不暴露在外,从而导致其防护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战争开始后第一波次受到打击和摧毁的目标,且重要关键设备多为引进技术产品,备份部件不足,一旦战时被毁,补充修复较为困难,其信息作战能力将受到严重削弱。

二是信息防御困难。尽管台军有一定的信息防御能力,但台湾当局和军队的部分单位抗信息攻击的能力仍然较弱。据调查,台湾90%上的公务机构对“黑客”入侵浑然不知,而设置网络防火墙的部门也仅有47.6%。同时,台湾一些军事设施没有设置专职的信息安全人员,只有少数系统管理员受过正式的网络安全训练。此外,台防务部门通资局曾表示,防务安全信息系统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安全问题,一是其部分军内系统通过网络仍与地方政府的信息系统有广泛的联系,造成了军内信息系统的潜在安全漏洞;其次,当军内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需要维修时,易被技术人员获取系统的构造,对整个系统造成威胁。

四、自研自制能力薄弱

不断增加的军费投入体现了台军对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台军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受制于人,尤为重视信息技术和装备的自我研制与建设,并先后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台军的信息装备外购问题层出不穷,间接导致了其自研能力的不断萎缩。

一是丑闻弊案导致自研能力萎缩。80年代,台军在“二代兵力整建”过程中,初始阶段计划是以自制为主,并且在研制过程中,通过对技术瓶颈的突破与经验积累,使台湾初步具备独立开发以“长山”雷达为代表的先进信息装备的能力。而到90年代中期,由于台军对信息装备的需求特点是“项多量少”,一方面导致了科研任务的繁重而无法完成,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高额的科研成本,两方面的困难导致自主研发的动力大为降低。为此,后期的政策逐步转变为以外购武器为主,而这最终导致资源大量分流,科技人才闲置流失,大量军用科技工业不断萎缩。例如,台军自主研制改进的IDF战机上的雷达预警系统,在改进完成后竟被测试出有10项指标不合格。

二是严重依赖外援导致自研能力萎缩。台军在外购装备的同时,又带来新的大量问题。由于许多重要的信息装备受限于美方,使得自主研发的新代武器的作战能力无法完全发挥。例如,台方采购F-16战机使用的ALQ 184(V7)电子战吊舱,曾发生延迟交货、部分零配件采购数量不足、吊舱从美国出厂时质量有问题、支援装备部分测试软件功能不完善以及部分自卫电子战设备干扰效果不佳等多种问题。此外,由于缺乏航天侦察和卫星通信手段,台军的“战略情报”主要依赖美法日等国的侦察卫星提供,其严重依赖性的心态让其越来越难以做到自主开发。

【摘自《台湾周刊》2020年第31期】


责任编辑:左秋子
台湾资料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